开阔 楼主 23小时前
也来凑凑日闹,谈谈我个人的征友经验。各个平台都有试过,留园试过,聊过2个,实际见面为0。美国的 Tinder,中国的陌陌等,都留过足迹。聊过的大约有20+人吧,将近一半是诈骗,真正约出来见面的只有3个,有实质进展的只有2个。
第一位是位带着孩子的离异少妇,叫颖儿。我们原本住在同一个城市,后来她因工作搬去了狮城(新加坡)。我们线上聊了将近一年,才有机会飞去狮城见她。经过大半年的交流,虽然初见时略有尴尬,但整个约会氛围还是挺自然的。晚餐后的一切也算是水到渠成。但现实终究是现实:时间、距离以及完全不同的生活圈子,注定了这段关系难以长久。颖儿其实也更想找一个稳定长期的伴侣。之后我们也没太多话题,联系就慢慢淡了。
第二位则比较特别,是在 Tinder 上认识的一位拉丁裔离异少妇。她不会说英文,我也不会讲西语,我们就靠着翻译软件+蹩脚的西班牙语硬聊。当时是以“学西语”为由搭话,没想到居然还能约出来。
最搞笑的是,我们在餐厅几乎全程靠 Google Translate 对话,原以为吃完就各回各家,结果她不仅没拒绝我的试探,拉手、亲吻都顺利通过,甚至我问了一句 “Hotel?”,她也轻轻点了头。拉丁少妇的热情在房间里展露无遗。如果不是我那晚无法外宿,她大概也没打算回家。之后又见了几次,我的西语依然没啥长进,但床上的“西语”倒是学了不少(笑)。可惜语言终究是个巨大的障碍,日常实在聊不到一块儿,最后还是慢慢断了联系。
第三位是在陌陌上认识的,一位中国模特,参加了某个国际模特训练班,自费“镀金”之旅。。人确实漂亮,照片精修得像杂志大片,聊起来感觉也不错。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家星级餐厅,她妆容精致,点菜熟练,气场全开,感觉我像是个乡巴佬。
第二次还约星级餐厅,她说想试试美国星星有多不一样,但整晚还是保持距离,笑容得体,零暧昧。她在表演吃,我在看吃播。被白吃白喝了两餐之后就没有之后了,微信已读不回。
我的征友总结:
极——度——耗——时。
虽然我一直追求的是情感伴侣+性伴侣的双重关系,但现实很清楚:性这件事,主动权始终在女性那边。而吸引力法则的第一要素是外在条件,偏偏这方面我不算有优势。
在经历了数次交流与约会之后,我逐渐意识到——征友所耗费的时间成本,远远高于预期。与其如此大海捞针,不如现实地找一个“糖宝”慢慢培养感情,或许还更省心。
毕竟对我来说,时间才是最宝贵的资产。
另外想说一句:女生若只是想找人聊天,找个闺蜜可能更实在。大多数男人并不是很理想的“聊天对象”,至少概率上不是。我个人是不太相信“男女之间有纯聊天”这回事的——男人嘛,女人都懂。
